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坚决扛牢央企社会责任担当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24-12-06

焕河村全景(上)、大学生短视频直播公益培训班(左下)、露营基地烧烤(右下) 十八洞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备(上)、采收香菇(左下)、花垣县60名“矿心计划”新生入学和食用菌培训(右下) 包装精美的吉卫大米(左上)、吉卫大米加工基地(左下)、锰业矿区排水系统整治前后对比(右) 学生们走出家乡开展研学之旅

中国五矿精准帮扶赋能乡村振兴的积极成果近期先后获得人民网、新华社、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 

人民网贵州频道11月18日、新华社客户端11月21日先后刊发《持“旧”出“新” 中国五矿集团激活焕河传统村落“新生机”》报道指出,焕河村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共和镇,当地自然资源优势突出,是天然的旅游胜地,但却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村庄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2023年以来,中国五矿立足实际,将“融合”作为古村落改造和发展的突破口和创新点,投入定点帮扶资金100万元,建成露营基地等旅游新业态,实现古村落的“旧”与新时代的“新”完美融合。  

“腊酒”虽“香”,也要“叫卖好”。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百度等平台,检索“焕河村”关键字样,可以看到相关话题已有4000万余次浏览量,“焕河村”常年位居抖音平台中铜仁市区域景点类排行榜前10,收藏量超5万,“爱莲嬢嬢(古村乐乐)”“黔东农仓”“古村家族”等依托焕河传统古村落优势打造的新媒体账号全网粉丝量已超600万人,以“焕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已成功举办3届,汇演直播收看达50余万人次…… 

文章还表示,通过持续发展,以“耕读焕河”为主题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业态已见成效。据当地干部介绍,“目前,焕河村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旅游业态也越来越丰富,人居环境有效提升,村民陆续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干事创业的激情越来越足。据统计,全村通过发展新媒体和旅游业及附属产业,自2022年产生效益以来,直播带货超3500万元,旅游业收入超400万元。” 

湖南日报11月25日刊发《产业帮扶富矿乡——中国五矿集团帮扶花垣县见闻》报道指出,帮扶花垣县22年来,中国五矿累计投入无偿帮扶资金4700余万元,发展60余个帮扶项目,助推该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挥专长,助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中国五矿发挥金属矿产主业优势,所属在湘企业与花垣县新能源龙头企业湖南兆科动力开展多方位合作,积极支持其发展锂电池制造项目。 

助力转型,乌金变“绿金”。文中介绍,在花垣县长乐乡,中国五矿投资117万元建设26亩羊肚菌基地,每亩增收5000元;投入500余万元,建设标准香菇种植大棚70座,年产香菇20万棒,年产值120万元,带动村民务工3000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101万元。在民乐镇投入300万元,建成年产腊制品5万公斤的加工扶贫车间,1009人受益。

红网时刻新闻客户端12月5日发表记者的亲历采访报道指出,23年来,中国五矿紧扣“精准”二字,巧下“绣花”功夫,有力助推花垣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文中介绍,中国五矿联合湖南农业大学、吉卫镇人民政府创新推出了“央企出资+高校出技术+地方政府发力+公司运营+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生产+村民参与+市场化推广”的产业帮扶模式,以吉卫镇1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成立了湖南吉卫崇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实施了“吉卫油稻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统一购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防治、统一机收、统一烘干”六个一体化服务和“科技赋能”,实现了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助推水稻产业规模化。

吉卫镇如今不仅创建了“吉卫大米”品牌,提高了项目区亩产大米的质量和品牌溢价,还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收入。2024年,项目区共发展优质稻产业基地面积2303亩(包含各村集体经济共计1360余亩优质稻产业),实现年产量1200吨,预计经营性收入700万元,带动农户280户3800人次,参与农户人均增收800元。

新华网青海频道11月27日刊发报道指出,中国五矿对口支援青海省祁连县14年来,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不断丰富合作内涵,累计投入无偿帮扶资金4900万元,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38亿元,驻县企业近三年来年均税收贡献超千万元,同时实施“花开石榴红 圆梦一家亲”青少年研学、乡村振兴“头雁”人才培养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助力乡村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教育帮扶、应急抢险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受援地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